傳統土葬方法比公共墓地更節省土地

2023010420:43

埋葬方式

今年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傳統節日清明節,清明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。清明節最初是二十四節氣,之後清明節也是人們緬懷先人,追思故友的日子。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…”相關清明的古詩句也有許多,從這些詩詞也能看出大家在這天心情是比較複雜的,含有一定悲傷。

每年清明節很多人會在這一天准備些貢品到故友墓前祭拜,傳統貢品免不了“草紙”,大家會將這種紙在墓地錢燒了,依據迷信說法燒毀的紙就成了另一個世界的“硬幣”!這也是一種願望,大家希望另一個世界有用不完的“錢財”。現在越來越多越常用花束寄托哀思。

傳統安葬方法就是安葬,依據民間風俗,人離世後只有入土才能為安。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,人去世後怎樣安葬變成難題。城市大量土地要用於建造房子與發展工業,只能選節省土地的安葬方法,其中火化便是關鍵安葬方法。在城市規劃出公共墓地,把土灰安葬在公共墓地中。

從眼前看這種火化方法似乎比土葬節省了土地,但從長期看,公共墓地可能長期,甚骨灰龕永久占據公共土壤資源。公共墓地都是用水泥和墓碑修建,這些材料在自然中能夠永久存有,那這些公共墓地便會長期存在。傳統土葬大多是用土丘起來了,很容易被降水沖洗,有些幾十年就變成平地了,傳統棺木是木質的,也容易腐化。假如一座傳統墓地沒有墓碑,最多三代人後就沒人再祭拜了,會被遺忘在自然界中,最後又修複變成平地。數千年的曆史,有多少人被埋在土裏,但能被人辨認出是墓地的大多只有王侯將相的古墓,普通人的墓地早已回歸到了自然,循環往複。

因此在沒有更好安葬方法前,在偏僻和農村地區,最節省土地安葬方法還是土地。公共墓地需要有人管理,不適合在邊遠地區和農村。在邊遠地區人口越來越少,許多傳統墓地被遺忘的速率越來越快,墳墓又回到平地速度也越來越快!這就是人們常常說到的人從哪裏來,最終又回到哪裏去!